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
  
  
  
  
 
  
 
  
 
  
  
  
  
 2022年12月8日
 
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51吃瓜网
社会学专业创建于1998年,199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收第一届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内较早一批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3年组建社会学系,隶属人文社科学院。2010年获得社会工作硕士授予权,2017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现每届招收本科生40名,社会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14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95名左右(一半为全日制)的办学规模。社会学系现在全职教师1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4人,硕士生导师14人。社会学系还聘有5名知名学者为讲座教授。
  (一)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社会学专业理论与方法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熟悉本学科理论与应用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技术,并能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类课题研究任务,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事业管理以及新闻传播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1)应用社会学,(3)文化人类学,(3)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4)社会心理学。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政府民政部门、社会福利机构和非营利部门从事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建设与服务、咨询与评估等领域工作的社会事业管理的工作。
 1.2学位标准
 学制、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以自学为主,配合任课教师指导和作业检查,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掌握社会学科学研究知识和技能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应加强硕士研究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按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与其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要求为在读期间需要以研究生本人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在有CN刊号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非CN刊物上(如内部刊物、会议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二篇,论文署名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第一署名单位应为51吃瓜网
。
(二)师资队伍
 2.1师资规模和结构
 社会学系现在全职教师1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4人,硕士生导师14人,另外还聘有5名讲座教授,全部都是长江学者和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表1 专任教师基本情况  | 
   
   
    专业技术职务  | 
    人数合计  | 
    35岁 及以下  | 
    36至40岁  | 
    41至50岁  | 
    50至59岁  | 
    61岁及以上  | 
    博士学位教师  | 
    海外经历教师  | 
   
   
    正高级  | 
    5  | 
       | 
       | 
    3  | 
    1   | 
    1   | 
    5  | 
    4  | 
   
   
    副高级  | 
    8  | 
    2  | 
    2  | 
    2   | 
    2  | 
       | 
    6   | 
    2   | 
   
   
    中  级  | 
    3  | 
    2  | 
    1   | 
       | 
       | 
       | 
    3  | 
       | 
   
   
    其  他  | 
       | 
       | 
       | 
       | 
       | 
       | 
       | 
       | 
   
   
    总  计  | 
    16   | 
    7   | 
    11   | 
    6   | 
    7   | 
    1   | 
    14   | 
    6   | 
   
   
    研究生导师人数  | 
    博士生导师人数  | 
    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的人数  | 
   
   
    14  | 
    2   | 
    16  | 
   
  
 
  
 2.2师资水平
 学位点研究生导师都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历。社会学系在2018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大1项;2019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2021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3项,202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般、青年与后期资助各1项。现16位教师中,共有在研国家社科基金1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近五年来获得教育部、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省软科学项目共10项,市厅校级课题20多项,横向课题12项。近5年共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人均近4篇,其中在SSCI论文3篇,国内一级核心论文15篇,被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全文转载8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部,人均0.64部。
 我系师资队伍结构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等特征。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有甘满堂教授(2011)、林胜教授(2017)、何朝银教授(2018)。林胜教授、何朝银教授、张延吉副教授等曾获“51吃瓜网
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学科带头人为甘满堂教授,教育部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员会委员,福建省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福建省A类高层次人才、51吃瓜网
嘉锡学者特聘教授。
 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为侨乡与海外移民研究。学科方向负责人林胜教授已在国际移民知名刊物“International Migration”“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等发表SSCI级论文3篇。陈凤兰副教授在国内移民核心期刊《世界民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有论文6篇。
 51吃瓜网
社会学系近年得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鼎力支持,共建51吃瓜网
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拥有5位讲座教授,他们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教教,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翟学伟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院长胡荣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
  (三)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51吃瓜网
为 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近两年,每年报录比 3:1。全日制录取线高于国家线,生源质量良好。推免生接收强调“宁缺毋滥”的原则,强调推免生在学习和研究能力应当高于一般学生,且所学学科相关或者相近,因此近两年没有接收推免生。
 3.2课程教学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三类,另外还有学术交流与学术实践要求。
 表2  社会学硕士学位点专业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授课教师  | 
    备注  | 
   
   
    1  | 
    社会学研究方法  | 
    专业必修  | 
    陈凤兰  | 
       | 
   
   
    2  | 
    应用社会学  | 
    专业必修  | 
    甘满堂   | 
    与社工合开  | 
   
   
    3  | 
    专业英语  | 
    专业必修  | 
    林胜  | 
       | 
   
   
    4  |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 
    专业必修  | 
    罗小锋  | 
       | 
   
   
    5  | 
    社会人类学理论与中国研究  | 
    专业必修  | 
    魏德毓  | 
       | 
   
   
    6  | 
    统计软件应用与数据分析  | 
    专业选修  | 
    张学军  | 
    与社工合开  | 
   
   
    7  | 
    乡土社会研究  | 
    专业选修  | 
    何朝银  | 
       | 
   
   
    8  | 
    劳工研究  | 
    专业选修  | 
    甘满堂   | 
    与社工合开  | 
   
   
    9  | 
    定性研究方法  | 
    专业选修  | 
    罗小锋  | 
       | 
   
   
    10  | 
    定量研究方法  | 
    专业选修  | 
    刘森林   | 
    与社工合开  | 
   
   
    11  | 
    中国社会研究经验与方法  | 
    专业选修  | 
    周晓虹  | 
    与社工合开  | 
   
   
    12  |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  | 
    专业选修  | 
    王杰  | 
    与社工合开  | 
   
   
    13  | 
    社会地理与空间分析方法  | 
    专业选修  | 
    张延吉  | 
       | 
   
   
    14  | 
    学术活动  | 
    专业必修   | 
    各导师  | 
       | 
   
   
    15  | 
    实践环节  | 
    专业必修  | 
    各导师  | 
       | 
   
  
 
  
 课程体系全面。学科涉猎范围广,涵盖了从理论课程到实证方法的研究与解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在巩固社会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上将社会学前沿知识融合于学科中 ,时代特征鲜明。
 重视研究能力培养。本专业坚持“争一流、重服务、创特色”的发展理念,在教学中重视社会科学与理工专业深度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将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大数据统计分析有机结合,形成了城乡社区治理、大数据统计分析应用、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等多个核心课程模块。 
 强化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重视以科研反哺教学,采取导师制,鼓励和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实践研究与社会调查中锻炼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3.3学术训练与交流
 学术活动具体要求:在读期间要求参加六次以上校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每次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
 实践环节具体要求:要求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社会实际问题,开展两次以上的调查研究活动,参加两次以上社会考察活动,两周以上的岗位实习活动,撰写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和实践认知报告。
 本学位点聚焦科学研究方法、前沿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学术训练。一方 面积极建设统计实验室平台开展系统性研究方法学术训练。除了依靠课程体系和导师(组)指导进行学术训练,依托中国侨乡(福建)研究中心、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学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建成大数据分析平台,每周组织工作坊推动大数据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普及,以及Python/R/Stata/等软件练习
 定期举办面向研究生的学术论坛开展前沿学术交流。本学科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和学术新锐详细介绍其最新的学术研究,以帮助同学们了解学术研究前沿,并深刻体会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术创新水平。
 本学位点制定举措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专业)学术活动,每次参加讨论会或学术活动后须写出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
 3.4分流淘汰
 本学科研究生分流淘汰的有关制度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退学的规定,二是不授予学位的规定。 本制度主要由学位点与导师共负责考核。
 3.5学位论文质量
 建立一套健全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与工作制度。写作规范有:毕业论文写作规范、选题规范;工作制度有:导师负责制、开题答辩、毕业论文预答辩、毕业论文查重等工作制度。
 学位点对论文送审和盲评不合格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且研究生论文上传后,不受年限予以追查。同时,健全了分流淘汰机制,对于重要培养环节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一培养环节,须延迟6个月后重新考核,重要培养环节包括:学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盲评、正式答辩等培养环节。
 在论文质量方面,随机抽查已通过答辩的论文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写作规范、内容充实并有一定创新、无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的论文比例达到 100%。
 3.6教学成果奖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创新设计”获得51吃瓜网
2022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甘满堂排名第一。
 2.教改成果《大数据背景下新文科社会学复合人才培养探索》,2022年51吃瓜网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甘满堂排名第一。
  (四)质量保证和教学支撑
 4.1导师管理
 导师选拔制度。硕士生导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般应是教学及科研岗位人员,职称相当于讲师(须有 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 科研项目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排名前四) ,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排名前二 ),或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 (排名前二),或主持省部级项目。2.主持地厅级项目,近三年累计经费,人文社科类不低于2万元。3.主持科研项 目单项到校经费50万元(人文社科类15 万元);或主持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100万元(人文社科类30万元)。 
     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学生所有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及毕业学位论文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进行把关。如果出现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抽查不合格等问题,导师停止招收研究生一年。 
 4.2学风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管理,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以多元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为载体,强化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培养,完善科学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机制。研究生参与学术道德教育覆盖率达100%。研究生入学后人手一本“实验记录本”,要求所有实验数据如实记录,研究生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4.3教学平台
 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中国侨乡(福建)研究中心
 校级:51吃瓜网
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51吃瓜网
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闽侨智库51吃瓜网
中心
 通过应用社会学的研究为政府的社会治理提供建言,将相关社会政策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政策建议。
 4.4奖助体系.
 奖助体系主要有全日制新生入学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新生入学奖学金2020年发放12.2万元,2021年发放11.6万元,覆盖率达到30%以上。由于学制只有两年,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资助的比较少。
 4.5质量评价
 2021年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机关、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等。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待就业(含升学)占比10%。就业形式主要有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和自主创业。2021年,考取博士研究生2人
 二、持续改进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科学研究论文发表方面存在不足,具有标志性的高质量、高级别的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没有在社会学类专业性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2.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
 3.在学位点建设方面,还没有一级博士点作为支撑,团队建设水平受限。
  (二)发展目标
 整合学院已有的社会学与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音乐与艺术硕士点师资力量,着力培育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重点发展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四个学科方向,加强高水平论文发表,为申报2023年社会学一级博士点而努力。
  (三)保障措施.
 1、高端人才引进。2022—2023年全职引进具有博导水平的社会学科高层次学者1名,作为方向学科带头人;全职引进北大、清华、人大三校优秀的海博士2-3名,提升学术骨干的水平。
 2.提升一级学科团队科研水平,在社会学类高水平论文发表补短板。未来3年,有1/3及以上的专任教师以第一作者或独著身份在公认的社会学一级学科覆盖范围内的专业性权威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出版过高水平的社会学类专业著作。2022—2023年,专任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社会学类高水平论文人均不少于1篇。
 为年轻教师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的扶持;鼓励教师与国外学者开展科研合作;对标志性的成果(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SSCI、SCI)和高引论文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奖励。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鼓励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CSSCI刊论文,且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将此要求与导师考核标准挂钩,加强考核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同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每年至少有1-2名硕士生毕业后能考取博士学位研究生。